鲁北
白豆,也称为眉豆,球形或扁圆,比黄豆略大,也有状如腰果的,李时珍称“此豆可菜、可果、可谷,备用最好,乃豆中之上品”。
白豆俗称“小粮食”,只在小地块、地头、沟边种一点。因为产量低,不大面积种植。上好的土地,是用来种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大豆和棉花的,这都是养命的。绿豆、小豆、豌豆、黑豆等,也是“小粮食”,不是主食,是解馋用的。
白豆的用途是熬饭。它可以自己在一起,可以与小米在一起,也可以与胡萝卜、地瓜在一起。白豆的另一种用途,是与小麦搅拌在一起,加工成一种叫杂面的食品。小麦与白豆可以做成杂面,也可以与黄豆、绿豆、黑豆等做成杂面。小麦与白豆做成的杂面,有一种淡淡的膻味。这种膻味,是白豆独有的。
我喜欢这种淡淡的膻味。
小时候,家里穷,吃不上小麦面粉做成的面条。平日里,别说白面馍馍了,能喝上一碗掺了白豆或其它豆类的杂面,也是一种享受。母亲偶尔擀杂面给我们喝。特别是冬天,已是农闲时节,擀杂面的次数会多一些,尽管也不经常。
大约一个星期能喝上一次杂面吧。
天抹黑的时候,母亲早早地把面板放在炕沿上,开始和面,不一会儿工夫,面和好了,从面盆里拿出来,放到面板上,开始擀面。她双手握着擀面杖的两头,弓着腰,吃力地把面擀均匀,擀成一张圆圆的饼,然后把饼一圈圈缠绕在擀面杖上。这时,母亲直一直腰,顺手拿起菜刀,沿着擀面杖的那头,不偏不倚地划到擀面杖的这头,软硬适宜的面片摊在了面板上。她一刀刀切下去,把切得均匀的面条放在盖天上。一擀面杖的杂面做成了,马上就做第二擀面杖。
父亲坐在灶前,灶膛里火烧得正旺。掀开锅盖,锅里冒着翻滚的水花。母亲转身,把放在盖天上的杂面,一股脑儿倒进锅里。几个开锅,热腾腾的杂面熟了。母亲把杂面盛进碗里端上桌,接着,听到的是一家人围着桌子“滋啦滋啦”吃杂面的声音。
那时候,能够喝上一碗杂面,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啊。
母亲在的时候,我从县城回家,她经常给我擀杂面。母亲不在了,也喝不到杂面了。
前几天,我回家,弟媳把十几斤他们舍不得吃的白豆,给了我们。我拿着这些白豆和几十斤小麦,去附近村庄里的磨坊,磨成了杂面,回来擀杂面面条喝。
我想喝出母亲擀的杂面的味道。